柘林灣網箱魚大量死亡元兇寄生蟲?呋喃丹?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海洋漁業局反映柘林灣歐邊魚排最近十來天魚出現大量死亡,養殖戶情緒很激動,懷疑是附近養螺的人投放的呋喃丹所至,應省病害中心邀請,昨日隨同趕往養殖發病現場。
現場篇
柘林灣歐邊海域魚排應該是廣東省最密集的地方,可以用一眼望不到邊來形容,到碼頭就可見隨潮水到處都是漂流的死魚,大小不一,其中很多都是大條幾斤重的黑鮸和紅甘(魳魚),穿梭魚排見,不時見到養殖戶一撈撈的丟魚,排角和回水的地方都堆積大量腐爛的死魚,海鷺成群,殘存的魚也多是脫鱗、爛皮發白,無力的沿邊浮游。
靠近訊洲島邊的魚排死亡最為嚴重,發病到現在都差不多10來天,魳魚最先出事,基本已經死光,現在死的多為黑鮸和白奈(一種黃姑魚,陽江叫白花),其他像金鯧、包公、平鯛、泥斑等也死的七七八八,當地一技術推廣站人介紹,目前至少死亡了700多噸,發病有4000多口網箱,而且病情還是蔓延,大家都人心惶惶,見到說省里來人來調查,很多養殖戶都聚集起來,拿出剛發病時候保存的海水希望能化驗一下,雖然我聽不懂潮汕話,大意是說死魚是由于附近養螺的人在海區撒的呋喃丹所至,看保存的水色確實有些異樣,但化驗水質這業務真的不是我能處理的了。
現場檢查了幾種魚,無一例外鰓上都大量白點,用隨身攜帶的顯微鏡確證就是刺激隱核蟲(海水小瓜蟲),金鯧和黑鮸鰓上白點最明顯。
情緒激動的養殖戶
鏡檢篇
魚排上現場取了金鯧、黒鮸、白奈和泥斑回賓館用簡易的便攜式顯微鏡鏡檢并分離細菌。
所有魚鰓上都大量小瓜蟲,由于鏡檢時間長,很多小瓜蟲最后都溶解了,小瓜蟲大家都很熟悉不細敘,在幾條黒鮸鰓上都發現一種寄生量相當大的鱗盤蟲,從寄生密度看,就算這些黒鮸沒有小瓜蟲,這些鱗盤蟲也差不多可以致死,還好,好像這種蟲有宿主特異性,只寄生黒鮸,其它幾種鰓上沒有。
更令人恐怖的是另一種吸蟲,這種應該屬于復殖吸蟲的吸蟲很小,寄生于內臟和血液中,包括心臟,在鰓上也可見少量包被在鰓絲上的成蟲,更多的在腎臟中出現,所產的卵密密麻麻分布于鰓絲和內臟中,最初這些鰓絲上棕色卵我還認為是赤潮的一種藻類,后仔細觀察這種吸蟲體內蟲卵,發現這些蟲卵和鰓絲上那些棕色疑似藻類的包囊大小和形狀一模一樣。該吸蟲宿主好像無特異性,在檢測的幾種魚鰓和內臟都可發現蟲卵和成蟲,以黒鮸和白奈寄生最為嚴重。
這種內臟寄生的吸蟲在茂名水東港養殖的多種魚體內也發現過,記得很久以前有個帖子我也提到過這種吸蟲,水東港也養殖很多黒鮸,這兩港區還有一特點就是海鷺(具體叫不上名字這種鳥,經常在魚排上盤旋),或許這種鳥就是這種復殖吸蟲的中間宿主或終末宿主。
該吸蟲的危害還不明確,藥店技術員以后鏡檢到這種鰓上似藻類的棕色包囊,可以對照照片,明白其是一種蟲卵,如果壓片腎臟應可以找到成蟲,投喂吡喹酮可以防治該吸蟲。
就這次饒平小瓜蟲暴發程度看,我都不知道怎么給處理建議,魚排如此密集,移排也不可能,除了小瓜蟲,還有這么多其它寄生蟲,要命的是,幾條魚內臟都分離到大量細菌,應該是寄生蟲導致的繼發感染。
除了小瓜蟲,另寄生于黒鮸(赤嘴鮸,又叫黑鬼)鰓上大量的一種鱗盤蟲,還可見吸蟲和蟲卵。
另一種宿主更為廣泛的復殖吸蟲,鰓上可見大量棕色或白色小包囊,內臟可見蟲體及發育中的胞囊。
- 上一篇:流感疾病概述 2013/10/7
- 下一篇:乙腦在京消失5年后今年接到2例報告 2013/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