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發生640萬例傳染病 手足口病發病率最高
2015年(2015年1月1日零時至12月31日24時),全國(不含港澳臺,下同)共報告法定傳染病發病6408429例,死亡16744人,報告發病率為470.35/10萬,報告死亡率為1.23/10萬。
按類別統計
甲類傳染病中鼠疫無發病報告,霍亂報告發病13例、無死亡,報告發病率較2014年下降50.00%。
乙類傳染病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和白喉無發病、死亡報告外,其他共報告發病3046434例,死亡16584人;報告發病率為223.60/10萬,較2014年下降1.49%;報告死亡率為1.22/10萬,較2014年上升2.75%。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0.47%;報告死亡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艾滋病、肺結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8.55%。
丙類傳染病除絲蟲病無發病、死亡報告外,其他共報告發病3361982例,死亡160人,報告發病率為246.76/10萬,報告死亡率為0.01/10萬,分別較2014年下降18.61%和72.21%。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占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9.59%;報告死亡數較多的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類傳染病報告死亡總數的97.50%。
按傳播途徑統計
腸道傳染病發病227401例,死亡35人;報告發病率為16.69/10萬,報告死亡率為0.003/10萬,分別較2014年下降10.21%和7.14%。
呼吸道傳染病發病981585例,死亡2420人;報告發病率為72.04/10萬,報告死亡率為0.18/10萬,分別較2014年下降2.38%和0.45%。
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發病110494例,死亡851人;報告發病率為8.11/10萬,報告死亡率為0.06/10萬,分別較2014年下降12.27%和15.75%。
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1726661例,死亡13261人;報告發病率為126.73/10萬,報告死亡率為0.97/10萬,分別較2014年上升1.13%和4.84%。
相關閱讀:預防手足口病五句真經
手足口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體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的飛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發生在6 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所以手足口病預防的重點在幼兒園。
手足口病潛伏期一般2~7 天,沒有明顯的預兆,多數患兒突然起病,早期表現主要是發燒,隨后會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種透明的水皰,主要集中在手、腳、口腔和肛門周圍,疹子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出疹子的同時,患兒可能還會出現類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等。
跟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一樣,絕大多數的手足口病例,病癥都比較輕。目前還沒有針對腸道病毒治療手足口病的藥物,所以治療手足口病就只能盡力去緩解它表現出來的癥狀。比如手足口病患兒身上表現出了高燒癥狀,就給患兒使用退燒藥;如果出現了嘔吐和脫水等癥狀,就給他們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多數手足口病患兒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會出現極少數病情嚴重的患兒,因此如果寶寶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1. 持續高燒不退,2. 頻繁嘔吐,3. 四肢抖動、癱瘓或者抽搐,4. 白天過度睡眠、容易驚醒、煩躁不安,5. 呼吸困難。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實際上是腸道病毒。因為病毒種類比較多,因此得過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會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過手足口病的患兒也還是要預防這種病的。病毒主要是通過手口、糞口傳播途徑進行傳播的。所以,預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有一個五句真經: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勤通風、曬太陽。
附:2015年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死亡統計詳表
注:1.表中數據為本年度報告病例按發病日期統計的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確診病例(不含外籍和臺港澳)。2.病毒性肝炎報告發病、死亡數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的合計數。3.新生兒破傷風的報告發病率和報告死亡率單位是 /1000。 4.人口資料采用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末全國常住人口資料
- 上一篇:安徽省衛計委:一月份手足口病高發 2016/2/19
- 下一篇:香港流感活躍度升一周錄30宗嚴重個案 10人死亡 2016/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