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Infect Dis:發現導致萊姆病的新菌種
2016年2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梅約診所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防御中心(CDC)、來自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和威斯康星州的衛生官員合作,發現一種新的導致人們患上萊姆病(Lyme disease)的細菌。這種新的細菌暫時被命名為Borrelia mayonii。在此之前,在北美洲被認為導致萊姆病的唯一細菌是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2月5日在線發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pathogenic Borrelia species causing Lyme borreliosis with unusually high spirochaetaemia: a descriptive study”。
在這項研究中,梅約診所研究人員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對2003~2014年的美國病人樣品進行測試來尋找萊姆病的病因。從2012~2014年,他們從來自明尼蘇達州、北達科他州和威斯康星州的9000例樣品中的6例樣品中觀察到不同尋常的測試結果。
論文第一作者、梅約診所臨床寄生蟲學實驗室主任Bobbi Pritt博士說,“利用一種被稱作熔點溫度分析的方法在實驗室中進行測試,我們檢測到6例樣品的PCR測試結果明顯不同于伯氏疏螺旋體。作為梅約診所的標準實驗室,梅約醫學實驗室過去年十多年來已測試了來自美國全部50個州的10萬例以上的病人樣品,但是我們最近只檢測到B. mayonii存在的證據。”
基于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有機體可能只是最近出現在美國上中西部地區。Pritt博士補充道,“這種細菌可能已存在了更長的時間,但是水平如此之低以至于它未被檢測出來。”
正如伯氏疏螺旋體一樣,研究人員認為B. mayonii也是通過一種被感染的黑腿壁虱(有時也被稱作鹿蜱)的叮咬而被傳播到人體中。萊姆病的典型癥狀包括發熱、頭疼、濕疹、脖子疼以及后期出現的關節炎。然而,不同于伯氏疏螺旋體的是,B. mayonii導致的疾病似乎與困乏、嘔吐、彌漫性皮疹,以及血液中更高水平的細菌相關聯。
利用當前可購買的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萊姆病測試方法,B. mayonii感染病人的測試結果也是陽性的。在某些情形下,B. mayonii細菌也可能在血液涂片中觀察到。Pritt博士注意到,“利用梅約診所開發的檢測萊姆病細菌DNA的PCR測試方法,就能夠特異性地鑒別出這種有機體。”
在本項研究中,為了治療由B. mayonii導致的這種疾病,病人服用經常用來治療伯氏疏螺旋體導致的萊姆病的抗生素后,也完全康復了。美國CDC建議正在治療B. mayonii感染病人的醫療護理機構也應當遵守美國傳染性協會制定的抗生素使用指南。
Pritt博士補充道,“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B. mayonii也存在于美國上中西部地區之外的地方。然而,鑒于萊姆病和其他蜱攜帶疾病也在美國東北部廣泛存在,公眾應當繼續對蜱叮咬采取推薦的預防措施。”
- 上一篇:寧國市確診一例H5N6流感病例 2016/5/6
- 下一篇:2016年粵港澳寨卡疫情防控階段性總結會在廣州召開 201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