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屠呦呦對抗瘧疾的艱難路程
這株看似平淡無奇的小草蘊含著拯救生命的神奇功效一樣,屠呦呦以自己樸實無華的人生,為人類健康送上了一份巨大的“禮物”。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專業的屠呦呦被分配到當時的中醫研究院(后為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之后又被選派系統學習了中醫。中西兼備的知識結構,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優勢,“兩年半的培訓讓我發現了中醫的奇妙和可貴,以及站在人類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學思辨之美。”屠呦呦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時的中國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襲。瘧疾,這種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我國大范圍瘧疾爆發,發病人數超過1000萬,1970年發病率高達平均每萬人就有296.1人患瘧疾,是解放后發病率最高的一年。
不僅是國內,在越南戰場上,1965年駐越美軍的瘧疾發病率高達50%,越南人民軍的瘧疾病員超過了戰場傷員,原有的抗瘧藥物產生抗藥,瘧疾成了戰場上“殺手”。美國為抗擊瘧疾,成立了瘧疾委員會,大量增加研究經費,到1972年,美國華爾特里德研究員就已篩選了21.4萬種化合物,依然沒有得到新結構類型的抗瘧藥。
鑒于防治惡性瘧疾藥物研制的緊迫性和艱巨性,1967年我國啟動了旨在抗擊瘧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將召開會議的時間5月23日定名為項目代號——“523”。之后,全國7個省市、幾十個單位、600多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攻關迅速展開,到1969年,篩選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內的中草藥,多達萬余種,但結果并不理想。
當時只是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憑借著過人的中西醫知識和科研能力,被選派為科研組組長,加入了抗瘧隊伍,從此一生結緣。
“戰場”
從上萬種的化合物和植物中尋找新藥有效成分,難度可想而知。
屠呦呦從本草研究開始,收集整理文獻、典籍,查閱群眾獻方,請教中醫老、老專家,僅僅3個月,就收集了包括內服、外用、植物、動物、礦物藥在內的2000多個方藥,其中就包括青蒿。
- 上一篇:廣州防禽流感 每月休市三天 2017/1/10
- 下一篇:混吃感冒藥差點送命 20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