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寨卡病毒的六項措施參考
記者獲悉,該患者于2016年4月前往委內瑞拉,當地時間5月11日出現發熱、伴有少量皮疹,13日(北京時間)乘機回國,14日晨抵達首都機場。入境時,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經初篩,考慮其疑似寨卡病毒感染,遂派員陪同患者前往醫院就診,隨即收入院治療,目前患者病情穩定。5月15日,該患者被診斷為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
目前,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正按照相關診療方案和防控要求,部署全力救治患者,進一步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同時,廣東省衛計委昨日通報,廣東新增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患者鄭某,男,37歲,旅委內瑞拉華僑,4月28日入境。
6項措施防寨卡病毒
為應對可能到來的疾病風險,天津市疾控中心全體動員,第一時間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具體表現在六方面。
一是密切關注疫情進展:專業人員每日收集匯總國內外疫情進展,及時掌握疾病動態,以便科學指導防控工作的開展。
二是開展風險研判:本市存在寨卡病毒病輸入的風險,但因氣候條件及蚊蟲種類、密度原因,疫情在本市傳播風險很低,需加強出入境檢疫嚴防病例輸入。
三是具備實驗檢測能力:中心實驗室完成寨卡病毒檢測的內部預實驗,并儲備了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黃病毒屬的鑒別診斷試劑,已經能夠開展寨卡病毒相關實驗室檢測工作。
四是開展技術培訓:第一時間組織全市專業人員進行培訓,內容涵蓋疫情進展及風險研判等,并要求做好轄區醫療機構的二次培訓,做好病例的發現與報告工作;一旦發現可疑病例各級疾控機構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處置。
五是做好蟲媒監測準備:本市既往蚊蟲媒介監測數據顯示,本市未發現傳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和非洲伊蚊等,同時白紋伊蚊的密度非常低,但是相關監測工作已做好準備。
六是多部門信息聯動: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建立聯系,互通信息,及時掌握防控動態。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疾病,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恒河猴體內被發現。自2015年5月確診第一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寨卡”在巴西迅速蔓延。
感染該病后,往往出現輕度發熱、頭痛、疲乏、皮疹、關節痛和結膜炎,手掌和足底紅腫,口唇干裂,舌紅如草莓等癥狀。蚊埃及伊蚊為其主要傳播媒介。
根據監測,我國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廣東雷州半島以及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等地區;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于我國河北、山西、陜西以南的廣大區域。
記者獲悉,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疫情高峰多出現在夏秋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該病的傳染方式有可能通過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傳播。目前潛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資料提示可能為3~12天。患者的傳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產生病毒血癥,并具備傳染性。
天津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目前尚無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
寨卡病毒 傳播擴散可能性低
此前,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組織專家對輸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帶來的傳播風險進行了評估。專家們認為,寨卡病毒病屬于蚊媒傳播疾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叮咬感染。北京市監測無埃及伊蚊,因此,輸入性病例引發傳播并進一步擴散的風險較低。
同時,從個人健康防護角度考慮,天津市衛生計生委給出三點健康提示:
對于孕婦和準備懷孕的女性,建議避免前往疫情高發的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特別是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巴拿馬等國家及非洲佛得角地區。
前往存在疫情的國家的人群,建議做好個人防護。由于該病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使用防蚊水等驅避劑均是有效的方法。
境外回國人員,一旦出現發熱、頭痛及皮疹等癥狀,請在入境時主動向口岸檢驗檢疫部門進行申報并及時就醫,就診時應提示醫生個人旅行史等信息。
- 上一篇:新增兩例寨卡病毒輸入性病例 2016/5/19
- 下一篇:北京口岸嚴密布控防寨卡病毒疫情 2016/5/18
